2020年3月8日下午16时,由北师港浸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办的境外升学生活经验分享会在线上召开。本次分享会以解决在校学生对留学方面存在的疑问与迷茫为目标,由食品科学系主任徐宝军教授主持,邀请食品科学专业谢启荣助理教授以及5位有丰富留学经验的校友进行分享,参与对象是食品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学生、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分享者们结合自身经历叙述了生活与学习的平衡,其中许多生活与工作的小细节分享让参与者对留学生活又多了一个角度去欣赏看待。而后,在不同国家有过留学经验的毕业生一一进行了自我学习经验的分享与交流。
境外升学经验分享会海报(FST李旭制作)
有着资深留学经验的谢启荣博士首先进行了分享。谢启荣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先后于香港浸会大学和美国佛罗里达州莫菲特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有着三年半美国生活经历的谢启荣博士主要围绕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平衡展开分享。在他的努力工作学习中,生活的份量是一份基础保障——“搞定了生活,才有心情专心工作。”这份生活的重量让他学会了下厨,熟悉了驾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乐趣并且精致了生活。同时也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自己如何申请到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过程。工作的细致让他总结出了许多平常人不会注意到的小点:一定要留住工作或学习的相关证明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帮助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尽量避开国外的节假日去工作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等等。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主动”是谢启荣博士分享的关键词。
UIC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助理教授谢启荣博士
研究生就读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2017届校友黄科豪对他的两年研究生生活进行了总结。“适应新的环境、体验当地文化、明确个人目标、学习努力坚持”是他着重想要分享的四点内容。在他的分享中,学习是首要的目标,要对自己有明确的规划,根据自己的目标需要进行充分地准备与尝试。生活同样不可少,旅游不可不算一个既能解压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方式。最终他用自己在无数次令人迷茫的失败中坚持到获得令人称赞的成功经历送给参与者一句话:“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2017届毕业生黄科豪与徐宝军教授合影
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的2017届学姐沈雪怡着重分享了留学生活方面的精彩。结合自身的例子,她建议在出国留学前在所确定留学的学校官方方面为生活的住宿等打好基础。而精彩的生活是由自己多去主动参与一些学校或学生组织的小活动来更多地了解学校,结交新的朋友,开阔自己的视野及想象。她分享到英国前往各个欧洲的国家及美国的旅行非常方便且美好,公益活动与兼职的值得让她见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世界。尽管旅行十分精彩,但学习为主,她强调道不可以本末倒置 得不偿失。
2017届毕业的张桐泽学长,现于香港大学就读博士学位课程。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授课型与研究性硕士的区别。随后与我们交流了一些香港大学直博的有趣生活和研究学习经历,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如何申请直博的疑惑,并且介绍了几个自己科研的导师。他的分享,让我们了解到博士的研究生活其实并不枯燥,即使需要每天的早起研究,但是身边也总会有些温暖的小美好存在。
2017届毕业生张桐泽与同学合影(第一排黑色衣服左一)
2015届毕业生马士杰学姐毕业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现于荷兰莱顿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马士杰学姐首先利用Google map为大家介绍了大学校园和周边概况,也细心的教大家如何在信息密集的瓦大官网寻找到想了解的讯息,帮助了一些有意愿申请荷兰学校的本科生了解了这所学校。学姐也为我们介绍了在瓦格宁根大学的饮食,住宿,出行,游览,社交和一些校园活动,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到荷兰留学生活的多彩。
最后一位分享人是2017届的彭静晴学姐,毕业于香港大学,曾就职于达能公司担任微生物检测工程师一职。彭静晴学姐想我们介绍了在港就读时的饮食,游玩,住宿和一些赴港就读的小tips,并且为我们正在准备申学的学子推荐了有关于香港申学,找工作或生活租房的app和公众号。学姐还提到,像我们食品专业这样的理工科申请名校的几率比较高,希望学弟学妹们早做计划,一切都皆有可能。对于申请学校,学姐还分享了一些经验和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早规划早准备。 彭静晴学姐许多小细节的分享使同学们对关于香港留学的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2017届毕业生彭静晴
彭静晴展示的PPT内容
谢启荣博士以及学长学姐们结合自身经验,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他们的留学生活,使参与的同学们不时地有所感叹与启发,分享过后更是引得同学们积极询问留学中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分享者们的悉心作答及时解除了同学们心中的困惑。这场关于留学生活的分享会让我们这些正在申请或者还在了解留学生活的同学们提供了许多干货,再次感谢这些学长学姐们的悉心分享和耐心答疑。
文:李显筠 姚玥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
图:由分享者提供
编辑:蒋茹 (食品科学与工程)
审稿:徐宝军 (食品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