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海产品高值化开发,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 BNBU旷海食研协创组社会实践总结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2025年3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师生组建了BNBU旷海食研协创组,由郭楚垚担任负责人,成员包括邓越、龚语琢、孔晖珏、雷沁怡、郑嘉萱、张容图、章子墨共8位同学,在徐宝军教授和吴晓妍老师的指导下,以专业为基、以青春为名,聚焦海岛渔业可持续发展与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通过“科技+市场”双轮驱动,深入珠海市外伶仃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出一条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并行的海岛振兴新路径。

实地调研察实情,深挖海岛发展瓶颈

外伶仃岛作为万山群岛的核心海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旅游业与渔业是其经济支柱。然而,旅游包装废弃物与海鲜加工残渣的处理难题,制约了海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团队通过实地踏勘、工艺观察、市场访谈等方式,深入捕捞、分拣、预处理、初加工、包装、售卖等外伶仃岛渔业全链条环节。同学们基于此番经历,系统梳理出了海岛面临的三大发展瓶颈:废弃物治理困境、产业链附加值不足、绿色转型需求迫切。

与担杆镇政府座谈

考察调研当地海产品

科技赋能绿色转型,虾蟹壳变废为宝

针对海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虾蟹壳等副产物,团队提出“甲壳素提取与生物可降解薄膜”技术方案。通过优化绿色提取工艺,减少强酸碱使用,提升甲壳素成膜性能,探索其在海产品包装中的应用潜力。这一技术路径不仅有望缓解岛内垃圾处理压力,更呼应国家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推动海岛走向“废弃物—功能材料—包装应用”的闭环循环模式。

电商直播拓渠道,地标品牌塑形象

在市场端,团队提出以“电商直播+地理标志品牌”为核心的数字营销策略。通过讲述“渔民故事+海岛文化”,塑造IP人设,推动“外伶仃岛”地理标志申请与使用规范,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品牌影响力。直播电商模式打破了传统线下销售的地域限制,减少中间环节,增强消费者信任,迎合了目前“特产带货”的时代风潮,为渔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来源。

阶段性成果显著,获多方认可与展示

目前,团队已完成甲壳素提取与薄膜应用的可行性验证,相关成果在院系层面获得表彰,并在理工科技学院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闻平台发布。团队还参与了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成果展示,在海洋产业类目中位列前三,展示了高校青年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的创新活力与责任担当。

成果展示

效益可期,助力海岛绿色振兴

项目落地后,预计将显著提升海产品副产物的经济价值,增强渔民抗风险能力,推动海岛渔业从“产供销”传统模式向“品牌化+数字化”现代模式转型。同时,可降解薄膜的推广应用将有效减少塑料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外伶仃岛乃至更多海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BNBU旷海食研协创组的社会实践,是一次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更是青年学子以智慧与行动服务乡村振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青春答卷。

硕果盈枝,“三下乡”暨“百千万工程”总结表彰大会顺利举行

10月22日中午,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总结表彰大会在T5-105举行。大会以“实践归来话成长”为主题,设团队汇报、颁发证书与总结致辞等环节。现场气氛庄重热烈,获证学生与指导教师集体亮相,展示了青年学子以专业所学服务地方的责任与担当。

BNBU旷海食研协创组以孔晖珏同学为代表的汇报尤为亮眼。团队将目光聚焦珠海外伶仃岛:一端直面“旅游与渔业并重”背景下的包装废弃物与海产加工残渣压力,另一端对接海岛渔业标准化薄弱、品牌与渠道受限的痛点,提出“从绿色生产到数字销售”的可持续海岛范式。

孔晖珏在总结表彰大会做汇报

谈及本次社会实践的感悟,雷沁怡同学深感这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意义非凡。队员们依托外伶仃岛丰富的水产资源,结合专业所学,提出了利用虾蟹壳提取壳聚糖并通过电商平台推动产品销售的创新构想。这不仅为当地海洋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外伶仃岛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深入了解了当地渔业产业链,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相比课堂学习,这次活动更让大家体会到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的重要性,以及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就感。

其他与会学生表示,本次“三下乡”让他们把“食品材料—工艺控制—供应链与品牌”贯通起来,体会到食品科学不仅在实验室生成知识,也能在海岛前线转化为看得见的解决方案。能将所学用于助力乡村振兴,大家感到无比自豪。这段经历也激发了团队成员继续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结合的热情。

队伍成员在表彰大会上和校团委老师合影

颁奖环节,校团委书记向实践团队与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勉励同学们以专业知识回应地方所需、以青春行动推动产业升级。本次实践既为基层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让学子在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她表示,学校将持续搭建实践平台,期待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奉献中提升自我,为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 | 生命科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 郭楚垚、郑嘉萱

| 郭楚垚、曾萱怡

编辑 | 吴晓妍

审核 | 徐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