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师港浸大广东省数据科学与技术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成员、理工科技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兼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化学系客座教授雷波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分序测量多参数微流控流式细胞分子检测仪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产学研1+计划”(RAISe+)资助。该项目汇聚了北师港浸大和浸大两校在化学、生物、数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的科研力量,是粤港高等教育深度合作与"一校两园"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北师港浸大的团队成员还包括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委员、理工科技学院生命科学系系主任徐宝军讲座教授和重点实验室成员、理工科技学院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陈艳琼博士。
雷波教授(左一)与部分团队成员
技术突破:创新技术助力精准医疗
检测技术对疾病诊断非常重要,目前生物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流式细胞仪”是诊断血液疾病如白血病的黄金标准。然而,高端流式细胞仪价格昂贵,售价高达数百万港元。雷波教授团队研发的微流控流式分析仪,通过创新微流控芯片技术联合人工智能分析,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并显著降低成本。这一突破将使更多医疗机构和患者受益,推动精准医疗资源的普及。
微流控流式分析仪的原型
传统流式细胞仪以激光技术为核心,通过检测细胞样本流经激光区域时产生的荧光信号,对细胞表面和内部进行分析。但现有设备只有单一管道,同时检测多个参数需要配备多套激光仪器。雷波教授团队研发的微流控流式分析仪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在无须增加激光仪器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检测能力。该设备同时具备细胞、蛋白质、核酸等粒子及分子的检测功能,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能在瞬间处理逾万个细胞数据。
一校两园:粤港高校科研合作新模式
该项目是“一校两园”办学模式下科研合作的典范。雷波教授表示:“我们团队联合光路设计、微流控芯片、软件算法、生物信息等多学科专家,运用浸大理学院的化学、生物、数学、计算器等科研资源,并借助北师港浸大广东省数据科学与技术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的演算法支持,将微流控芯片技术与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深度融合,增加‘流式细胞仪’的检测参数,其创新的单激光多参数检测技术,使得它只需配备一套激光仪器,就可检测几十个甚至过百个参数。
浸大各个部门合作无间,研究团队在检测试剂与仪器研发领域拥有十多年经验,配合跨学科专家的技术支援,以及浸大创新、转化及政策研究院洞悉行业的需求、与投资者的有效配对,加上‘产学研1+计划’的资助,微流控流式细胞仪将能够凭借便携、操作简便、高成本效益的三大核心优势,逐步实现市场应用和商品化,加速精准医疗资源的普及,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北师港浸大与浸大双方理学院的合作由来已久,如雷波教授与浸大化学系蔡宗苇教授已联合培养了多位优秀的博士生。近年来,在“一校两园”模式下,北师港浸大与浸大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领域开展了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双方理学院通过互聘客座教授、举办联合研讨会等举措推动更频繁的学术互动。双方还合作开设了授课型研究生课程及本科生“3+1+X” 等项目,在首批获批的粤港高校“1+1+1”联合资助计划中,双方理学院合作申报的项目占比约三分之二,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2025年5月23日,浸大理学院一行80多位教职员来北师港浸大访问交流
此次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加强北师港浸大与香港浸会大学的科研合作关系,提升学校在生命科学与数据科学交叉应用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北师港浸大科研团队将继续深耕生命健康领域,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为服务社会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 | 香港浸会大学大学合作发展处
北师港浸大理工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