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秀 | 本科生也能发顶刊!北师港浸大食品专业任咏忻用论文敲开世界名校大门

任咏忻

2025届理工科技学院生命科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获帝国理工学院临床研究、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营养科学、

哥本哈根大学食品创新与健康、

新加坡国立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制药科学与技术

瓦格宁根大学食品技术等硕士项目录取

“付出终有回报。”是任咏忻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四年里最深刻的感悟。本科阶段发表两篇SCI论文、收获多所国际名校Offer的背后,是一场努力与坚持的蜕变之旅。

怀揣着对科研的向往,大二时,任咏忻叩开了生命科学系系主任徐宝军教授办公室的门。自高中时就对饮食与皮肤健康感兴趣的她,在徐宝军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将食品科学的专业知识与皮肤健康相结合,开启了研究之旅。

她加入了徐宝军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的研究项目。在实验室里,他们从珠海特色水产海鲈鱼的鱼鳞中提取胶原蛋白肽,试图通过实验验证它对治疗皮肤光老化的效果。这个实验一做就是两年。

初入实验室,由于实验操作不熟练,任咏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练习。大二至大三期间的无数夜晚,任咏忻泡在了实验室里。在这期间,任咏忻一边坚持着实验,一边和博士生学长合作撰写综述论文《鱼类副产物蛋白质的利用及其促进皮肤健康功效的新视角》。该论文成为她的首篇SCI论文(第二作者),不仅让她熟悉了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也为后续的论文发表打下基础。

在毕业课题选择时,作为胶原蛋白肽课题的延伸,导师建议她使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进行改善皮肤光老化的验证。然而实验难度很大,这种体内模型验证受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实验屡遭挫折,直到大四上学期初仍无理想结果。深夜里,疲惫与焦虑曾令她倍感煎熬。然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更深入地查阅文献,寻求突破。

毕业论文时限临近,徐宝军教授建议她转向综述论文。于是任咏忻整合了两年多的积累,以口服营养化妆品为切入点,系统阐述日常食物活性物质如何改善皮肤健康(聚焦痤疮、色素沉淀、皮肤老化三大问题及其分子机制)。这篇高质量论文“Critical review on orally administered nutricosmetics: Food-based solutions conferring skin health from the inside out”发表于国际食品科学顶级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影响因子15.1),从写作到发表为时半年。

“本科毕业前能发表食品领域顶刊是非常难得的,”徐宝军教授评价道,“论文创新点在于将三类皮肤问题整合阐述,并从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的角度进行深度分析,将食品科学与护肤深度结合,并提出新方向。”

在理工科技学院海报展上,任咏忻获得专业最佳海报奖

(左起:校外评审嘉宾深圳大学杨华艳教授、任咏忻、徐宝军教授)

这份不屈不挠的坚持,让任咏忻在本科阶段就登上食品领域知名期刊,为未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而一度受挫的鲈鱼鳞胶原蛋白肽研究,如今也在发表的路上。任咏忻辅助博士生学长最终通过实验成功证明了该胶原蛋白肽具有减轻氧化应激和皮肤炎症、延缓皮肤基质降解等作用。

任咏忻提到,BNBU充满师长关怀和朋辈互助的温暖,让她深感幸运。“这种学术氛围让我很受鼓舞,激励我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

她坦言:“科研需要耐心。”BNBU的全人教育让她学会了调整心态。而设定明确目标,善于任务规划,是她应对繁重学业和科研工作的关键。

 

任咏忻的任务计划本

谈及未来计划,任咏忻说,暑假期间她会留校一段时间,完成未完结的糖尿病研究课题,并希望在帝国理工硕士阶段深入探究代谢综合征及其治疗。未来,她计划攻读食品或人类健康领域的博士学位,从事药物研发与大健康领域的创新工作。

北师港浸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立于2007年,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食品科学人才培养基地。2023年,专业成功入选ESI农业科学(含食品科学)全球前1%学科,并在权威机构ScholarGPS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学术机构排名中斩获全球第44位、中国第15位的佳绩,该领域中国仅21所大学上榜。截至目前,专业已培养约500名本科毕业生,每年约90%毕业生选择海内外深造。2024届选择升学的学生中,41%获QS全球前10高校录取,71.8%被前20高校录取(推荐阅读:UIC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届毕业生概况——超九成学子选择深造,近九成获QS前50名校录取)。

食品专业汇聚了以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和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为核心的师资团队,青年教师斩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学奖项。师生累计发表SCI论文350余篇,申请专利11项,其中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际期刊论文90余篇,是校内最有研发实力的专业。专业实验平台建设完善,下设珠海市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全英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高水平教学科研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 | 新闻公关处、理工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