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相聚:团体动力促进个人成长

2023年3月29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曲琛教授应北师港浸大(UIC)理工科技学院、广东省数据科学与技术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的邀请为UIC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动力》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生命科学系助理系主任陈蓉蓉老师主持,应用心理学专业何义炜老师、杨珍芝老师及UIC各学院师生百余人参与此次讲座。

面对“团体动力”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曲教授以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场论为切入点,借鉴社会心理学实验从饮食习惯出发阐释了中国南北方人在不同场域之下的互动特点及其历史渊源。曲教授解释到,动力即是环境与个体之间形成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无所谓好坏,在给个体带来差异化情绪感受的同时亦可激发个体的不同行为,甚至是潜能。

曲教授认为,如果将生活最小的“团体”单元——家庭看做一个场,需要充分兼顾系统论、控制论和子系统的边界三因素来思考其内在动力与互动,而在家庭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通常是家庭动力问题的外显体现,更应考虑是否生活场域中的动力互动存在不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概念的发展也往往与周围场域对其的反馈息息相关。

此外,曲教授对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专业讲解,不仅大方分享自己在团体辅导中的观察、实践与经验,亦积极鼓励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不要畏惧尝试,可从结构化团体入手实践,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团体活动。同时,也需留意团体活动的连续性和团体成员状态的后续维持。

最后,曲教授引导在场师生根据引导语现场作诗写下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并与相邻听众分享,大家从自己和他人的诗歌中切身体验到讲座中自身的内在动力。

曲教授生动活泼的演讲引发在场学生踊跃提问。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曹志同学提问,如遇到同龄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判断其家庭内部动力模式是否需要调整或改变。亦有同学好奇不处于团体中时,应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动力,以及团体咨询与辅导是否存在个体适宜性问题。曲教授十分赞赏同学们的提问,并一一解答大家的疑惑。

讲座后,陈蓉蓉博士代表理工科技学院生命科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向曲琛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曲教授接受UIC纪念品并与参与讲座师生合影留念。


来源 | 生命科学系

文 | 杨珍芝、陈慧敏

图 | 杨力舟

编辑、审核 | 陈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