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0日下午,环境科学专业顺利举办了的“第一届环境科学校友研究论坛”。论坛邀请了12位在不同领域进行研究的环科往届校友,就“我们在生态文明道路上的足迹”一主题介绍了各自的研究现状,旨在加深同学们对环科相关领域的认知,拓宽同学们的国际化视野,增加就业多样性,指引同学们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同学们保护生态文明的意识。因疫情原因,我们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会议内容丰富,同学们收获满满。
首先,由环境科学系主任詹肇泰博士回忆UIC环科历史,紧接着介绍了环科往届毕业生的风采,引出研讨会的12位主角。然后由理工科技学部副院长侯远坦博士致欢迎辞,提到研讨会意在提高在座各位环科学子的学习意识,帮助各位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环科之路。
第一位嘉宾是2011届校友、中山大学副教授董圣焜博士,他介绍“废水循环利用中的工程工艺、公共卫生保护与毒性降低”。董圣焜校友先对英国人口增长和实际公共供水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用水需求大但实际供水不足的矛盾,后说明废水循环正是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中重要的一环。而对于废水循环提供安全的再生水,毒性和失活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董圣焜校友此次选择了消毒水的毒性进行讲解。在循环消毒废水时,臭氧是一个重要的运用,所以董校友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两个主要问题——臭氧是如何影响消毒水的毒性的和消毒液暴露是否会影响消毒水的细胞毒性。对这两个问题,董校友主要从臭氧对遗传毒性,细胞毒性等多个方面及多方面实验数据对比进行研究与讲解。最后得出结论,臭氧能降低再生水毒性。这增加了同学们在废水循环利用方面认识。
第二位嘉宾是2007级校友、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王源博士,他介绍了“缺氧诱导小分子RNA的跨代表观遗传效应”。王源博士先对缺氧等一系列概念进行讲解,又阐述了他自己对这个课题的实验设计并展示了他和他的团队实验的某些片段记录,然后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会学习,学习和放松同样重要。最后,王源校友强调了三点:要永存好奇,做些不一样的;走经典路线;科学是条马拉松之路,要坚持下去。这些经验深深的启发了在座的同学们。
第三位嘉宾是2015届校友、田纳西大学博士生文逸,带来对“什么是可持续交通模式”的解读。文逸校友对相关定义进行拆解、运用生活实际例子、活用图标进行对比,详细地向各位同学讲解了可持续交通模式的含义。最后总结对可持续交通模式研究的目的是在于:研究影响电动车推广的原因,合理建议政策规划来改变人们生活习惯,以此来减少日常交通所产生的污染。文逸校友的讲解对拓宽同学们的专业视野起到很大的作用。
之后分别是2018届校友、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博士生王浩宇校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2019届校友、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生殷歌校友讲解“‘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评估:基于资源关联的角度”。这都加深了各位同学对环科研究方向的认知。
研究论坛下半场,2014届校友、广州医科大学讲师林凯莉博士讲解了 “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她从一个环科毕业生,“跳槽”到医学院,最后成为青年教师,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她追逐自己所好的身影让在座各位同学认识到,关于未来,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样子,这激励了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对个人喜好的探知。
之后多位校友轮番登场:2014届校友、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郭佳鑫博士介绍“采用静电纺丝技术进行膜蒸馏的先进膜制造”,他即将成为中国一所大学的副教授。2017届校友、丹麦奥胡斯大学博士生谢丽妍介绍“污染物和自然压力源的综合效应对个体和种群级别之间的联系”。2015届校友、珠江水利研究院工程师常赜介绍“珠江口水动力与水质模型研究”。2017届校友、香港浸会大学-UIC联合培养博士生王修志介绍“城市化对大湾区湿地鸟类分布的影响——以珠海市为例”。2018届校友、中国科学院研究助理王小毛介绍“极端气候挑战下的绿色植物”。2019届校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硕士冯佳昊介绍“有机微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潜力”。
最后,詹肇泰博士发表总结致辞: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经历,我们的环科校友仍然有很多在研究领域,希望将来有另一次机会邀请他们参加学术研讨会。总之,参会校友的分享无比宝贵,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拓宽了环科学子的就业视野,为同学们找寻自己的梦想与未来助力。
稿件来源:环科专学
文:陈雅懿
图:谢佳音
审核:何石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