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团队专访(二)

在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下简称“国赛”)中,北师港浸大(UIC)2021级统计学专业张子陶、黄泳妍,财务学专业聂子阳,以及2022级金融数学专业刘金穗、刘若扬、张译心两组同学荣获国家一等奖(简称“国一”,2023年获奖比例为0.55%)。这是继2010年获国一之后,UIC学生再次获得国家一等奖。为此,我们采访了获得国一的两组同学。以下是刘金穗、刘若扬、张译心的分享。


******** 团队专访 ********


刘金穗


Q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刘金穗:我叫刘金穗,是2022级金融数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参加国赛前,我参加了2023年的美赛。


Q2:对拿到国一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刘金穗:当我得知获得了省一等奖并送评国家一等奖的时候,我是震惊的。一方面我们组是第一次经受国赛考验,资质和经验尚浅;另一方面,我们在参赛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与阻碍,并且由于时间紧张,并未完整而全面的克服,留有一些瑕疵。但是想到三天三夜的痛苦折磨,这个结果给了我们相当大的慰藉和肯定。


Q3:你是否有一些自己的参赛经验和感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刘金穗:虽然我们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建模的过程是困难重重,极为痛苦的。我在比赛过程中,负责一部分的建模任务和全部的代码工作。debug的过程耗费了我不少的精(tou)力(fa)。比赛进行到最后一天,心态几近崩溃。那时的我熬了一整夜之后,看到VSCode的黑框框几乎要吐出来。当然,我们组三个人靠着相互鼓励,最终完成了我们的论文。特别是张译心同学,她全程都保持着非常乐观的态度,当我们其余两人产生消极情绪时,她总能以她的风趣幽默,将我们两个拉回状态。虽然我在队伍里技术力是最高的,但是能够组织力量,调节气氛的能力同样是可贵的。

数学建模给我最大的感受,以及我对数学建模最大的经验,那就是“创新”。虽然前人已经发掘并总结好了一系列的算法和模型,但是数模比赛要求的,不只是对算法和模型的了解,更是参赛者对题目的发掘和理解,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思路。如果把数学建模比赛搞成算法匹配比赛,那无异是单调无趣的,而且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我并不是在说算法无用,而是说如果要有所创新,则必须建立在对现有方法的学习和总结之上。


Q4:你觉得UIC的学习生活对你有哪些帮助?

刘金穗:大一学习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关于数学建模的“通识教育”。因为许多的模型都要用到这两个基础工具。当然,学习一些微分方程、概率论、离散数学以及一些统计学的知识,对数学建模来说也是受用的。数学建模也同样给了那些抽象数学知识一个具象的展现。


Q5:关于其他方面,你还有什么想分享的吗?

刘金穗:在参加国赛前,我参加了2023年的美赛。我在当时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虽然只取得了S奖的成绩,但不失为是对数学建模的初体验。此外,在大学一年级的暑期,我参加了理工科技学院精心组织的数学建模培训课程。培训过程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建模的基本原理、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数据分析流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的完善了我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和理论框架,使我对这一领域的理解更加深刻。

刘若扬


Q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刘若扬:我是2022级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刘若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我人生第一次数学建模。


Q2:对拿到国一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刘若扬:刚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很疑惑,反复看到底是不是专业机构发出来的获奖名单。后来看是觉得更疑惑了,有一种“天降的国奖怎么跑我脑袋上”的感觉,到后面也就收收心继续做其他的事情了。


Q3:你是否有一些自己的参赛经验和感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刘若扬:其实我们没有像很多组一样“代码手”找“建模手”和“论文手”,我们只是吃烧烤的时候顺便问了一下谁想打建模,这一点其实不值得参考。但是好处就是我们是同专业的同学且比较熟悉。

我们组算是新人组,队长刘金穗拿过美赛S奖,我和张译心都没有数学建模的经验。期末考试结束的时候参加了线下的数学建模培训,我觉得蛮有用的,因为它能较好地告诉“建模小白”建模是什么以及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纲要,这一点很重要。我线下听完了所有数学建模讲座。

在打比赛期间我觉得很重要的点在于我们比较开心,在实验室我们甚至是笑得最大声的组。有些很让人崩溃的错误比如单位写错造成“海拔30万米” 我们也能因为它过于反常笑得很开心。其实这些错误都只是细节上的,只要不是模型本身造成的太大缺陷其实都可以更正。

我们队长很能起到带头作用,他是懂得最多的、最了解数学建模的人,我们都很相信他。比赛期间我们比较团结,心是在一块的。在数学建模之后我们和彼此的感情也更加深了。


Q4:你觉得UIC的学习生活对你有哪些帮助?

刘若扬:会提前学到一些其他的课比如常微分方程、图论等等。虽然学得不深但是有一个概念、知道它大概是个什么东西。也不会像刚学线代的时候在想“这个学来有什么实际运用”了。


Q5:关于其他方面,你还有什么想分享的吗?

刘若扬:我觉得UIC的“数模精神”是可以传承的。比如我和刘金穗的朋辈导师2020级金融数学专业张兆丰在我们的前一年拿到了国家二等奖,其实对我们有很大的激励。刚入学时,“组爸”消失的那几天原来是去打数学建模了,让我们很早就对数学建模的辛苦有了概念。后来他也很积极地参与了数学建模培训的教学中,给所有乐意参与数学建模的人分享经验。“国一”看似是小组荣誉的背后其实是学校的努力,是很多有奉献精神的人的努力。我们也很希望能够传承这样的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数学建模的乐趣并且有所收获。


张译心


Q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张译心:大家好,我是2022级金融数学专业的张译心。我是零基础的选手,当时通过国赛才知道有数学建模大赛。国赛前,刘金穗同学诚挚地邀请我,我想去试一下当作经验,便欣然允诺,overleaf也是大一下的暑假刚刚学起的,当时甚至没有一点打国赛的自觉。


Q2:对拿到国一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张译心:可以说我们组的三个人没有一个人相信我们会拿奖,所以当刘金穗和刘若扬告知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他们两个要逗我玩。我说怎么可能,就我们那篇学术糟粕能得奖?


Q3:你是否有一些自己的参赛经验和感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张译心:我经常开玩笑说,我唯一的作用就是在overleaf上把一堆学术糟粕进行一个并不精美的排版。直到他们给我找到了报道,我才目瞪口呆。毕竟在打比赛期间,我们组状况百出,先是因为我觉得我学过地理随后很随便的说了句选A,然后囧况层出不穷,刘金穗的数据到了我这里转变成了毫无美感的十个“当什么什么情况下”,让本就debug烦躁的刘金穗更加烦躁。这个时候刘若扬同学就派上了很大的用处,她可以一边安抚刘金穗的情绪,稳住他继续debug,一边帮助他查阅资料,再给予我一些改正论文的建议,可以说是帮助我翻译刘金穗学术话语的好兄弟。毕竟不可否认我确实是组内数学能力最差的一个,很多时候我其实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刘金穗给到我的公式,可以说若扬姐就像中转站一样不可或缺。


Q4:你觉得UIC的学习生活对你有哪些帮助?

张译心:大一的学习只是给数学建模一个地基,一些需要用到的东西很多是大二大三甚至是需要自己去听网课学习的,在学校只是让我们了解皮毛,真正的深入还是看自己,这就像俗话说导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过学校提供了数学建模大赛的指导,不管是老师还是有经验的同学都会细心讲解,这对于一些零基础想要参与建模大赛的同学是十分友好的,比如我。


Q5:关于其他方面,你还有什么想分享的吗?

张译心:在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组员包容我这个新手,感谢学校组织的建模分享会,还有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



再次祝贺刘金穗、刘若扬、张译心获得国赛一等奖,感谢团队带来干货满满的经验分享。数学建模是科研能力、逻辑思维、团队精神的多重考验。希望此次专访能够让同学们在备战建模竞赛的过程中有所启发,并以此为激励,全力以赴,不畏困难,在未来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来源 | 理工科技学院



最后更新:2024年05月10日 11时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