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战速决”,环境科学的老师和同学做了什么?︱2023世界环境日


每年的6月5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高全球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并促进全球各地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今天,我们迎来以“Beat Plastic Pollution”为主题的第50个世界环境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将聚焦于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微塑料污染。由化石燃料制成的塑料制品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每年约800万吨塑料通过河流运输进入海洋,等待它们的,将是为期数百年的降解过程。这些“大塑料”一旦进入海洋,紫外、风和波浪等作用会将其分解成小颗粒,成为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甚至纳米塑料。如今,微塑料无处不在:从最高的峰珠穆朗玛峰到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槽、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人体的血液。这些微塑料颗粒进入环境中的水体、土壤和大气,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世界如何终结塑料污染,解决微塑料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挑战。

World Environment Day 2023: Solutions to Plastic Pollution

北师港浸大(UIC)生命科学系在微塑料污染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阮华达教授研究团队对塑料污染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团队调查了中国南海微塑料的来源、迁移与转化,通过老化降解、吸附等模拟实验探究了微塑料与污染物的共同效应,并在塑料型聚合物废料的再生循环利用方向获进展。相关微塑料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SCI期刊论文2篇、准备投稿1篇、获颁国家专利1项。另外,研究成果已在国际会议上进行主题讲演,阮教授同时获邀为该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

                           阮华达教授(左二)与其研究团队                     珠江河口牡蛎中发现的微塑料

李朝康博士研究团队在环境微塑料的提取及检测、微塑料与其他新型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微塑料的生态毒理作用等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其指导的博士生成功在第十四届环境科学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ICESD 2023 conference) 上做主题演讲,汇报了诺氟沙星和双酚a在三种不同微塑料水溶液中的吸附行为。

        李朝康博士(右一)与其博士生                                         环境中的微塑料

梁志文博士开发了一种利用黄粉虫生物降解聚苯乙烯(PS)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通过增强黄粉虫降解PS的能力,能显著减少填埋场中的塑料废物的数量,为解决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其指导的本科生正在积极探索昆虫对不同种类塑料的生物降解能力,该研究将助力开展进一步的成果转移。

     梁志文博士(左一)指导学生做实验                              梁志文博士发明专利证书

在这个世界环境日,让我们共同努力,采取行动来减少塑料污染。通过关注微塑料研究的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环境保护行动,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环境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文|汪多加

审阅|詹肇泰

图|生命科学系

来源|生命科学系


Last Updated:Jun 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