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IC毕业一年多,回想起来,首先映入黄山青脑海的是文化小镇。“小镇的气氛很和谐,以前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在小镇散散步,让我感到很舒心”,而现在小镇比以前多了很多设施,让她很羡慕。
黄山青来自佛山市高明区,是2012届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她前往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环境工程与管理硕士,现在香港百沃特文利工程有限公司担任助理工程师。
“我的梦想是,在环境治理领域成功完成技术到管理的过渡,当然,起码要十年左右去提高我的工程技术。”这个一头扎进理工科领域的女生谈起梦想,显得雄心勃勃又不乏稳扎稳打的决心。
黄山青在香港科技大学
就靠一股不服输的劲
大一时,黄山青对人生还没有规划,当时就想好 好地享受大学生活,过完四年再想。但某次机会让她接触到UIC 第一届毕业生,他们的各种选择让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是科学类的、讲原理的,而工作时需要实用性高的人才,所以,黄山青想寻求一个应用 性更强的课程,就是“环境工程与管理”。于是,大三的时候,黄山青就打定主意申请香港科技大学该专业硕士研究生。
去了香港科大读研之后,与黄山青修读同一个课 程的内地学生大部分是本科四年工科背景,相比之下,黄山青显得 没有优势,因为UIC的环境科学算理科,不算工科,因此工程类的、设计类、计算方面的课程接触较少。但吸收新知识能力较强的黄山青当时的想法是:我要尽可 能去自学工程类的东西。“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让我以班上中上的水平毕业了。”而黄山青坦言,科大的教学模式跟UIC差不多,所以学习压力还是远远比在 UIC小。
以优秀成绩毕业的黄山青也顺利在香港找到一份 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她就职的公司主要业务是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的 机械与电气。而该公司几乎所有助理工程师或者工程师都是机械或电气专业出身的,黄山青是个特例。如何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一方面当时公司需要一个流程控 制的人,另一方面自己在面试中表现得比较好。”黄山青自信地说。
大学期间,黄山青(右二)曾获学业二等奖学金、许嘉璐全人教育奖学金和曾宪博教授奖学金
UIC,让人爱恨交加
朝着全英文教学和两个学历证明,2009年黄山青来到了UIC。她坦言,UIC让人“爱恨交加”。
为什么呢?“很简单,很多人曾经四年被各种学业折腾个半死,但是毕业后却非常感谢她;就是一个慈母严父的集合体,学业方面压得大家很紧,但是,当学生抱怨的时候,又有很多人性化的措施可以抚慰我们,从文化小镇的建设和完善,从舍堂导师制度的建立,很多方面学校都很贴心。”
让黄山青“爱”的,还有专业的各位老师。谈及 老师们的影响,黄山青说每个老师风格都不同,影响都不一样。 “我们专业主任阮华达,会从大方向指导我,不是给我答案,而是引导我自我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李朝康Dr.Lee,他是一个面对比较难比较枯燥的教学 内容却设法在课堂找趣的好老师,是一个老顽童。他是我毕业论文的导师,我很喜欢跟他探讨问题。”
社团活动学会沟通
黄山青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大学生活,那应该是“每天都在寻求进步”。而她也正是秉持着这种信念,在大学中不断汲取知识、锻炼能力,四年后为自己的大学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高中就喜欢写写东西的黄山青,在UIC加入了 四维传播社成为一名校园记者,其后更成为社长。现在回想起大学 时为各种活动跑场写新闻,成了她最难忘的事。与新闻专业的同学不同,黄山青在传播社更想学到的是与人沟通的技巧,“走进社会其实并不可怕,接触的人多了, 沟通技巧就有了,凡事就有突破口。”
黄山青把社团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学业也从不落 下。大学期间,她曾获学业二等奖学金、许嘉璐全人教育奖学金和 曾宪博教授奖学金,同时以一等荣誉(First Honour)毕业,获颁香港浸会大学优秀学业奖。问及如何平衡学业与社团活动,黄山青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效率。“有时候考试作业一起来,又要跟新 闻,我平时走路的时候就构思论文要怎么写,然后回宿舍就啪啦啪啦地写完它。”
目前,黄山青在香港的生活才刚刚起步,相信不服输的她也会以“每天都在寻求进步”的精神去攀登人生的一座座高峰。
◎余媛滢(新闻公关处)
转自第四十期《四维首印》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