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公示了复赛获奖名单,UIC理工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季春艳博士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荣获大赛本科赛道三等奖。
参赛课程简介
《信息技术基础》是UIC计算机科学系面向非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课程自2005年创建以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从传统的理论课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融入与各院系专业相关的内容,利用学校及公共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并发展多种形式的线下教学,逐步建立高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理论课介绍计算机结构、信息技术历史与发展趋势、信息安全与伦理道德、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知识;实践课则让学生学习软件应用,如办公软件、图片音视频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与各专业相关的软件。
季春艳老师阐述“1+X”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
针对学生基础迥异、专业兴趣不同、不善于思考与应用以及缺乏学习动力等学情与教学痛点,季春艳老师团队设计了“1+X”混合式教学模式,1指的是课程核心基础知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起点,其本质内涵是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和能力。X指的是线上线下各种多样化学习形式,包括教师课堂讲解,课堂小组讨论、与专业关联的课题研究,课堂课后的知识拓展项目,线上线下的各种答疑和指导,期末个人作品海报展等。教学过程使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模式,通过教师录制的微课程视频、计算机科学系学生微课团队录制的重点微课视频、电子教材、各种线上学习平台等资源进行教学与指导,利用虚拟仿真平台等进行更高效的实践操作。“1+X”教学设计,借已知求未知,由近及远,积硅步而至千里,1是根本,X则具备无限可能。在此模式下,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各取所需,有助于减轻学生压力,提高学习的热情。
计算机科学系学生微课团队录制的教辅视频
获奖老师分享
季春艳博士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在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之前,她在美国工业界工作10年,于UIC担任教职10年,曾获第一届UIC校长教学奖和南粤优秀教师荣誉。她现任北师港浸大计算机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学习,生物信息,声音事件检测等领域。季春艳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她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18年来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在计算机系全体教师与助教共同努力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学成效显著。2015年,课程的自编教材被评为广东省精品教材,教科书出版近万册;课程荣获UIC第一届E-learning展示会一等奖;我作为这门课程的带队教师,先后获得了校级和省级教学奖荣誉;历届学生多次获得微软全球大赛各类奖项。
季春艳老师主导编写的课程教材
备赛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往届比赛获奖者们的优秀作品,聆听了他们的经验分享,回顾总结本课程18年来的教学改革路程,进一步进行学情分析,对于过去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仔细审查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这些经验总结及分析结果设计了1+X混合式教学设计。
参赛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的力量和创新的重要性。教学需要创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学创新能够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明确终生学习的目标。创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各种线上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参加比赛,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学习也让我开拓了视野,深化了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把新的教学模式融入课堂,不断优化改进,继续创新,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设计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大赛自2019年创办,以“以赛促建、以赛促用、以赛促教改”为宗旨,致力于挖掘、培育并展示教师混合式课程建设及教学设计成果,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UIC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创新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自5月大赛启动以来,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校级赛的遴选工作,组织老师参加线上培训,并邀请教师教学发展特别顾问、国家级教学名师林亚南教授指导参赛老师完善教学设计方案的攥写,为老师参赛提供了有力保障。此次季春艳老师《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获奖填补了我院在全国性教学竞赛类奖项的空白,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来源 | 理工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