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桌晚宴 | 宏观科学——“观微”如何能“知巨”?

81届高桌晚宴报名公告

理工学部大一同学:

高桌晚宴是UIC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和四维教育理念的实践。第八十一届高桌晚宴在线报名即将开始,共有150个席位对大一理工科技学部学生开放。所有申请人务必仔细阅读公布在高桌晚宴主页的晚宴基本报名规则,本次晚宴具体报名条件如下:

第一,第八十一届高桌晚宴对全部大一理工科技学部同学开放。

第二,第八十一届高桌晚宴申请同学可登录http://mis.uic.edu.cn;在线报名从2016年4月25日17:00开放,报名截止时间为2016年4月27日23:55。

第三,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成功报名的同学会在MIS系统中显示报名成功,并将会收到MIS邮箱发出的自动确认邮件。

座位名单将于2016年5月13日下午5点前通过高桌晚宴邮箱发送给每位同学。

 提请注意:网上报名成功的同学须参加2016年5月12日晚6点30分在B201举行的培训课程。无故缺席培训的同学将被取消本次晚宴参加资格。请在报名前务必确认你的时间表不冲突。

 

附:演讲题目及摘要

宏观科学——“观微”如何能“知巨”?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我们需要在科学研究上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现在人们关注的主要是技术上的发展。但除此以外,我们更需要在科学和教育上开拓出新的视野。这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甚至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找到新的方向。现在许多世界顶级大学都意识到,推广跨学科研究非常重要。例如耶鲁、斯坦福、哈佛和剑桥等大学都有一些研究项目,去探讨科学、技术和人文相结合的课题。这些项目的共同目标就是要打破阻隔不同领域的壁垒,使不同领域的学者能够互相启发。我们希望,通过在宏观层面的科学研究,我们能够在“见树”以外还能“见林”。

 

张东才教授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一直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学历:台湾大学理学士(物理),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工作经历:曾任美国贝勒(Baylor)医学院助理教授及副教授。1991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担任教授;后 又升任讲座教授。他曾以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身份在北京大学(1981)与(北京)清华大学(1986)讲学。另外,他曾长期担任伍兹赫尔(Woods Hole)海洋生物实验室的夏季研究员(1975-1995),并曾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96)进行研究工作。现任香港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部 荣休讲座教授(Professor Emeritus)及 特聘教授(Adjunct Professor)。

其它经历包括:香港科学会 院士(Fellow),香港科技大学“跨学科论坛”及“宏观科学俱乐部”召集人、《生物物理》(Biophysics)期刊 副编辑。曾任香港生物物理学会 创会会长、香港科学会 副会长、亚洲生物物理学会 理事、北京《科技导报》 编委。曾获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优秀教学奖。

张教授的研究兴趣很广,包括:生物物理、基础物理学和宏观科学。张教授出版了三本专著:《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Excitable Cells》(1983),《Guide to Electroporation and Electrofusion》(1992),《道德战争:现代中国在价值观上的挑战》(2014);并在一些国际主要期刊上发表了超过一百篇学术论文。

研究兴趣:

  • 量子物理之基础、物质起源的波动理论

  • 分子生物物理与生物技术

  • 生命体里的细胞信号传递机制

  •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道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