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名人学者讲座:食品与中药材质量检测研究进展

2025年4月9日,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兼物理系教授、有机电子学卓越研究中心(RCEOCE)主任及先进材料研究所(IAM)所长朱福荣教授,以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许军助理教授,受北师港浸大(BNBU)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广东省数据科学与技术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的邀请,分别就"近红外有机光电探测器及其应用"和"硫处理中药食品检测新方法"主题开展学术讲座。讲座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助理教授陈艳琼博士主持。

在第一场讲座中,朱福荣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多波段光学探测器的原理,以及这项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他以油画中的点画技法为例,引出成像的基本概念,帮助在场师生更直观地理解光电成像技术的发展。朱教授指出,目前的光学探测器虽然能进行光电成像,但通常只能探测特定波段,不能同时识别多个波段的光信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课题组开发出一种新型探测器,采用多层结构设计,不仅可以同时探测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还能通过调整电压和工作模式,动态控制响应的光谱范围。这项突破性设计让探测器在不依赖额外光学滤波器的情况下,具备了更高的灵活性和精度。

朱福荣教授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项技术已经在食品质量检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尤其在水果的糖分、酸度和成熟度等无损检测方面表现出很大优势。朱教授的团队还开发了配套的便携式近红外检测仪,方便在实际场景中快速检测。在讲座最后,朱教授也分享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过程,并鼓励同学们关注近红外技术在智能农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第二场讲座由许军博士带来。他主要介绍了团队在中草药熏硫处理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指出,目前市面上的许多中药材仍然采用熏硫处理来延长保质期或改善外观,但这种处理方式会改变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影响药效,甚至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存在假阴性、假阳性多发,灵敏度低等问题,因此急需一种更加精准、快速且适用于多种中草药的新方法。

许军博士

许博士的团队发现,熏硫处理中常产生的一种物质——色氨酸磺酸酯,与中草药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并能在中药中稳定存在。基于这一发现,他们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中药是否经过熏硫处理。虽然目前这种方法已经适用于大多数中草药,但对于某些本身不含色氨酸的品种仍存在一定局限,未来还需要继续探索更广泛适用的技术方案。

学生积极提问

师生合影

讲座结束后,两位嘉宾与BNBU师生合影留念。此次讲座内容专业又贴近实际,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最新的科研进展,也启发了大家在未来学习与研究中探索更多可能性。

文 | 龚语琢、郑嘉萱(FS 23级学生)

图 | 徐宪莉

编辑 | 张可欣

审核 | 徐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