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近日公布,北师港浸大(UIC)理工科技学院3位老师获得立项资助,包括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
面上项目
项目负责人:
王庆国教授,计算机科学系讲座教授
项目名称:
面向实际应用的瞬态性能控制研究
项目简介:
控制技术几乎在每个系统中都起着关键作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竞争现在集中在高性能领域。瞬态性能控制是最终的高性能控制,可以为诸如柔性制造、机器人、无人机、国防工业和医疗系统等提供高性能保障。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发展了丰富的现代控制理论,然而其中大多数研究是关于稳定性问题而不是性能问题。并且,实际应用落后于理论发展,导致所谓的理论-实践之间的显著差距。产生差距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对于瞬态性能控制的研究不足。瞬态性能控制是为了保证系统能满足所有瞬态性能指标(上升时间、最大超调和调整时间),这在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旨在开发瞬态性能控制的有效设计方法,包括推进预定性能控制和多面体管控制,推出全新的严紧控制。这些新的解决方法将与现有方法比较,在典型的工业实例上进行测试,以展现其性能方面的优越性。新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控制应用中的实际要求,从而为工业界带来实用的高性能控制技术。
项目负责人:
王田教授,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项目名称:
异构传感云系统中合作式边缘智能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简介:
传感云系统借助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融合。然而,人工智能赋能的新型应用也对传感云系统的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带来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依赖云端计算带来的时延较大,而依赖边缘计算又无法提供足够的算力。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利用边缘设备的合力。因此,本项目旨在研究异构传感云系统中合作式边缘智能,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异构设备功能和通信虚拟化的无线接入方法,以实现异构边缘设备的共存;2)基于边缘聚类的协同服务部署方法,以降低系统传输时延;3)基于边缘合作的异构设备智能学习方法,以提高训练推理的精度和效率;4)基于资源感知的云边协同在线任务卸载方法,以实现大规模任务处理。通过探索传感云系统中异构性和合作性的关键问题,本项目能够揭示和阐明边缘智能机制和规律,为打通边缘智能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奠定算力基础。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负责人:
王娅博士,生命科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助理教授
项目名称:
可无线充电控制的光敏性微针响应性释放替莫唑胺/一氧化氮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联合治疗
项目简介:
胶质母细胞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低治愈率等特征,但目前缺乏精准靶向治疗药,存在着极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本项目拟构建一种可无线充电控制的光敏性微针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联合治疗,利用微针绕过血脑屏障将光敏性药物前体定向导入肿瘤组织内。通过近场无线电力传输点亮内置LED发光,高效且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内产生具有治疗效果的NO气体分子和替莫唑胺活性中间体MTIC药物分子,将气体疗法与化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率。发射线圈通过Wi-Fi与手机连接,可更便捷地控制LED的打开/关闭以满足不同的治疗需求,实现按需给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级别最高、影响最广的科研项目,是衡量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UIC高度重视科研发展,持续完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理工科技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项目申报培训和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今后,学院将继续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激发教师科研潜力,不断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来源:理工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