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秀 | 初登杏坛当磨砺

完成学术深造后,不少北师港浸大(UIC)学子走上了大学讲台,成为一名教师。初登杏坛有什么心得体会?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郭佳鑫

北师港浸大2014届环境科学专业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硕士

香港城市大学环境能源学博士及博士后

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用心上好每一堂课

郭佳鑫于2022年入职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评陕西省省部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是三秦英才引进计划(优秀青年工程技术人才项目)、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和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作为青年教师,郭佳鑫把争当科研先锋作为目标,同时也将三尺讲台的神圣性铭记在心,用心上好每一堂课。

郭佳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膜制备、超疏水疏油涂层研发、纳米纤维气凝胶研发及膜法废水废气处理技术。他多年来致力于先进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成果丰硕,已成功制备超疏水疏油膜、自清洁膜、MOF膜、光催化膜、光热膜等多种先进膜材料,并建立工厂级电纺丝、气纺丝纳米纤维膜产品生产线。

郭佳鑫积极将其研究成果投入应用。博士后期间,他主导研发了多组块膜结晶器,应用于海水淡化工厂中,使平均水回收率达到80%以上。此外,他还为牛仔裤生产工厂设计了工业级零排放膜蒸馏污水处理系统,其废水染色去除率达到99.8%。这一项目为膜蒸馏零排放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示范案例。

在西安交通大学,郭佳鑫成立了先进膜制备与膜分离技术实验室,带领硕博和本科生专注于先进功能化膜与涂层的制备研究,同时教授环境化工等课程。

作为青年教师,郭佳鑫虚心学习前辈们的经验,希望做到因材施教。他不断打磨自己的课程,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精益求精。

郭佳鑫认为,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精准性和系统性。知识点的讲解要精准,也要有深度。他把每一个公式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并让这些知识点串联成一个系统,形成思维导图。他还会绘声绘色地把科学史和科学家的故事融入课堂里,让学生看清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关联,教学是立体的、有趣的。”他说。

郭佳鑫(中)与香港城市大学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

回忆起在UIC学习的时光,郭佳鑫认为,UIC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颇具前瞻性,“UIC的教育使学生可以快速适应国外的全英文授课以及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更加自洽自信,情商逆商都比较高,更容易抓住机会脱颖而出。”他提到,在博雅教育理念下,UIC创造了一个友善、包容、和谐与开放的良好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乐在其中。

郭佳鑫在Water research,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Desalination等环境科学与膜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代表性作品多次入选期刊“访问次数最多的论文 (Most-Accessed Article)”。他还担任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水处理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青年编委,Membranes, Water以及Sustainability期刊的客座编委。


罗德惠

北师港浸大2013届统计学专业

香港浸会大学运筹学及商业统计双硕士、统计学博士

现为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讲师、运筹学及商业统计双硕士课程主任


“顺势而为”的教职生涯

从就读北师港浸大到执教香港浸会大学,罗德惠说她的职业生涯之路是“顺势而为”,与母校延续着深厚的缘分。

从讲台下的学生变成讲台上的解惑者,备课和讲课成为新老师的一大挑战。授课型硕士的同学们有些没有统计或数学背景,罗德惠备课时会尽量照顾到数学底子相对弱的同学,同时也避免把课程内容设置得过于浅显。读博三年担任助教的经历,也使罗德惠积累了一定的讲课经验。作为这个课程曾经的学生,罗德惠回顾自己从前的学习经验,总结出课上的重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安排课程和练习等。

罗德惠(右一)与同事、学生合影

UIC老师们的授课风格和经验也为罗德惠的教学带来启发,她提到做本科毕业课题时的导师(目前已回美国),“他的上课方式和带学生做课题的风格对我影响很深,我也会借鉴他当年上课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我自己的课上”。

包括统计学专业领军人物方开泰教授在内的许多老师都令罗德惠印象深刻,“方教授总是能把艰深的统计理论知识讲解得清晰易懂。不只是方教授,四年大学生活中我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对教书育人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做到因材施教。”罗德惠表示,正因为这四年所受的启蒙,让她从对学术研究惧怕转变为产生浓厚兴趣,并最终选择走上学术的道路,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余美欣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陈晓虹 董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