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师港浸大(UIC)博雅教育的培养下,许多本科生产生了浓厚的学术研究兴趣,研究成为他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钥匙。毕业之际,一起来看看UICer做学术研究的故事。
乐于折腾,走好“科研路”
华逢睿
2018级数据科学专业
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数据科学研究型硕士录取
数据科学专业的华逢睿在大三完成了“基于深度学习时间序列分析的新冠疫苗覆盖率预测”的课题研究,论文被第四届计算机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2021 CISAI)接收。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他坚定了继续学术研究的想法,将攻读数据科学研究型硕士。
“其实我感兴趣的方向是金融科技,希望探究深度学习算法在经济、金融等交叉领域的应用。”华逢睿说,UIC提供了很多自由选修课,为他的选择提供了支持。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就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修了工商管理学部的经济金融相关课程。
毕业论文答辩后,华逢睿(左二)与队友和导师、副教授朱圣鑫(右一),助理教授胡瑜加(左一)合影
在做FYP时,华逢睿就向导师朱圣鑫表达了希望尝试数据科学与商科跨学科研究的想法。“导师鼓励我们尝试。”华逢睿说,“他引导我们找到研究方向,同时推荐工商管理学部的罗蓓老师指导我们经济学理论知识”。华逢睿和同学的研究项目也获得了UIC跨学科研究资助计划的支持。
大学四年,“乐于折腾”成了导师和同学对华逢睿的评价。除了研究,华逢睿参加不少比赛,他曾获得Kaggle竞赛“Optiver波动率预测”比赛铜牌,2021“工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2021国际大学生Fintech创新大赛赛道第三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二等奖等。
华逢睿(后排左三)曾参与广东省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的古琴谱识别项目
“在我看来,‘乐于折腾’是做科研的一个重要的品质。”这些“折腾”的经历也成了华逢睿大学难忘的经历。
麦嘉仪与华逢睿的毕业合照
在“云里雾里”找到热爱
尹嘉滢
2018级统计学专业
获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分支)录取
从转专业的“插班生”,到在计算领域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一共分几步?
尹嘉滢从2020年6月开始接触科研,2021年12月,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并行处理算法与架构国际会议(ICA3PP 2021)发表了关于无线网络雾计算中任务调度和计算资源分配问题的研究论文。
尹嘉滢在ICA3PP 2021上分享
大一时,尹嘉滢在UIC的通识课程中接触了统计学基础课,发现自己对统计学有更大的兴趣。在任课老师副教授吴京津的鼓励下,尹嘉滢在大二时成功转入了统计学专业,并开始相关课题的研究。
虽然研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在如“拨开云雾”般的自我探索和坚持中,尹嘉滢并不孤独。“我们最初的研究项目和云计算、雾计算相关,所以项目组起名叫‘云里雾里’。”尹嘉滢说,在“云里雾里”的两年是她美好的回忆,项目组从三人壮大到了十余人,她也从辅助老师的学术助理变成了能够带领学弟学妹进行课题研究的“小组长”。
尹嘉滢(前排左二)与“云里雾里”小组成员和指导老师副教授吴京津(前排左三)
尹嘉滢非常感谢导师吴京津。“吴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和指导,解答了我很多困惑。他曾说过,这四年就像带了一个研究生一样,看着我从迷茫到明确方向并获得成长。”
本科的学术体验让尹嘉滢明确了研究兴趣,生物统计成了她读研的方向。在研究生阶段,尹嘉滢计划为读博找到更清晰的科研目标,投入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对于本科生来说,学术研究不只是“试水”,更是发挥创造力和思考力的舞台。此时的研究“初体验”将成为今后学习路上的动力,指引他们不断地去探索、钻研和发现。
节选自北师港浸大官网 本科生如何做好研究?看这些发论文的UICer怎么说
来源 | 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