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秀 | 敢于创新,精于研究,本科生也能发表高质量论文

编者按

“我的大学,我来定义。”2021届的UICer已经进入毕业倒计时,在北师港浸大(UIC),他们有无数难忘的经历。博雅教育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和蜕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UIC在注重教学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科研,鼓励学生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兴趣、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在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多位同学分别在国际期刊、学术专著、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SCI论文


周一帆

食品科学与工程

毕业去向:新加坡国立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硕士专业录取

2021年,周一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食品科技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国际知名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在线出版论文《有关于食品寒热性的新见解:当东方遇见西方》,这也是周一帆第一次发表SCI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主任徐宝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该论文收集了近20年来在PubMed、Google Scholar、Science Direct等流行数据库中有关冷热性的研究,发现寒热性作为中医学食物和中药的重要特点,不仅与矿物质、水、碳水化合物、脂类、氨基酸等化学成分相关,而且与能量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反应、免疫反应、细胞生长和增殖等生物效应密切相关。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提出了食物和中药的寒热性新的可能性:即通过调控细胞信号通路NF-κB和MAPK对炎症反应产生不同生物学效应。进一步的研究需要考虑生物效应和化学成分之间的整体联系。

周一帆论文在理工科技学部海报展上展出

得以成功发表SCI论文,周一帆认为离不开四年英文教学打下的深厚的英文写作基础,更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食品材料科学、产品开发、毒理学等理论知识,让我对食品这个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方向,为未来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生物和化学等实验课程也让我具备了娴熟的实验操作和撰写学术文章的能力。”周一帆说。

大四下学期,周一帆还完成了另一篇有关膳食皂苷抗癌分子信号通路的综述,目前正在给食品专业期刊投稿。


研究能丰富课内外知识储备


李欣岳(左)

数据科学专业

毕业去向: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数据科学硕士专业录取

徐铂凯(右)

数据科学专业

毕业去向: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数据科学硕士专业录取

李欣岳、徐铂凯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应用机器学习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的鱼类检测》,利用加权聚类分析(weighted k-means)和灰色马尔科夫模型(grey-markov model),预测未来苏格兰渔场鱼类位置;还在国际计算机协会算法、计算和人工智能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利用多种文本挖掘工具探索平衡参考语料库”,利用开源文本数据集coca,比较了多种文本挖掘模型的有效性。

李欣岳(右二)、徐铂凯(中)等与老师合影

完成一篇论文并非易事,通常需要在前期提出想法、建立模型、设计实验,并在验证假设等过程中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和困难,还需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修改,斟酌词语。李欣岳和徐铂凯表示:“尽管这个过程很煎熬和痛苦,但在论文发表后,写论文也就变成了一件具有成就感的事。”

李欣岳和徐铂凯说,在数据科学专业,每一篇论文都是基于算法、代码以及结果去撰写的,需要设计算法、运行程序、找bug……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既可以学习到课堂外的知识,又可以巩固课堂知识的过程,既丰富了知识储备,也提高了自身能力。

对于如何提高论文写作,李欣岳认为,拥有独特的想法才是论文被发表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需要充足知识储备和积累的过程。”李欣岳通常会广泛地阅读优秀论文并试着从中获取灵感,再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


论文要有创新点


严一博

环境科学专业

毕业去向: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硕士专业录取

严一博在本科期间发表了两篇会议文章,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珠江的内分泌干扰物:对当地人体健康是否有潜在威胁》发表在第六届能源材料与环境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EE 2020)上。他与环科专业2020级同学刘宜朋、何中昊、叶霁阳、郑妍、黄子其共同撰写的《斑马鱼铬和镉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及死因分析》 发表在绿色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

在《珠江的内分泌干扰物:对当地人体健康是否有潜在威胁》的论文中,严一博通过收集文献数据等方法,对比了近二十年间珠江和世界主要河流的内分泌干扰物含量和趋势,据此评估其对珠江附近居民的健康影响。

严一博(右)的论文在理工科技学部海报展上展出

严一博说:“论文能得到发表一定要有一些创新点,对领域的研究有真正的帮助。”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方面更感兴趣,因而确立了自己深造的方向——攻读计算机专业,希望能用这个领域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节选)

文字 | 廖秋娴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陈晓虹 杨炜民